马丁创作过多种类型的小说,早期的小说不仅让马丁创作经验上有所积累,有很多早期作品直接被他又搬进了《冰与火之歌》里面,当然不是简单的加工与回收。比如《冰与火之歌》中其主题之一的“季节纷乱”,他在1980年中篇童话小说《冰龙》里就做了类似的设定;《冰与火之歌》的“七”,是他在1975年的雨果奖提名中篇《七命之人》的内容。
马丁本人亦是一位狂热的中世纪历史粉丝,所以这部小说的历史场景自然让它的读者在脑海里浮现混乱的中世纪。但从现实主义角度讲,嵌入了很多现实历史的隐喻。小说中的西方大陆被称为维斯特洛,其地图轮廓明显为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翻转。小说中七国列王中九大家族的纷争,是以古英格兰七个王国为雏形,其故事整体背景大致也参考玫瑰战争。他亲口承认了包括玫瑰战争在内的诸多历史事件影响了他的写作过程,并最终反映到了小说之中,但是他亦坚持道:“书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一对一关系,我更喜欢把历史当成一种调剂品,使得奇幻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靠,但绝不会简单地换个名字就挪到我的作品里面。”《冰与火之歌》中的多条情节线索和人物设定都与历史上的“玫瑰战争”相暗合,小说的两个主要家族:史塔克与兰尼斯特,分别代表了历史上的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小说历史中的伊耿二世与雷妮拉的王位之争亦有历史原型,即著名的英格兰诺曼底王朝亨利一世王位继承战争,雷妮拉与伊耿二世分别对应了亨利一世之女马蒂尔达与她的表兄——亨利一世的外甥布鲁瓦伯爵斯蒂芬。最终结局如出一辙,女继承人输给了男继承人,而她的孩子却重得王位(伊耿三世和历史上的亨利二世)。
在《冰与火之歌》中,比较典型的女性人物龙女丹妮莉丝,其命运也在这个混乱的中世纪背景中显得非常真实,贴近这个群雄并起的年代命运。在现代历史中,亦能找到其形象模型。幼年的龙女丹妮莉丝的形象比较接近英国历史上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幼年的丹妮莉丝是一个胆小而且不自信的小女孩,在家族王朝被推翻后,她非常依赖自己的哥哥韦赛里斯,一个性格残酷,语言粗暴,容易发怒,滥用暴力的人。丹妮莉丝深受哥哥夺回铁王座的决心所影响,并将之作为其毕生的目标。她与卓戈卡奥的婚姻是她生命中的转折点,尽管深爱,但命运让她只能弃爱择政。从那以后她逐渐成长为一个强硬而且自信的女人,并渐渐走上重夺政权之路;人称她为“风暴降生”坦格利安,“不焚者”,“龙之母”,“弥林女王”,“阿斯塔波的解放者”,“安达尔人、罗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国统治者暨全境守护者”,“大草原上多斯拉克人的卡丽熙”,“打碎镣铐之人”。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经历了母亲安妮·博林被判叛逆罪处死。伊丽莎白被宣布为私生女,从“伊丽莎白公主”变成了“伊丽莎白·都铎小姐”。在姐姐玛丽一世篡夺王位后,隐忍自强,发动叛变,最终重夺政权。她一生都保持独身没有结婚,爱情同样为政权所弃,历史上称她为“童贞女王”、“荣光女王”、“英明女王”。
《书目杂志》(Booklist):“马丁不论在叙事技巧、动作场景的描绘或是个人政治观的投注上都到达了全新的高峰。他并不避讳使用大量的登场人物和视角转换,但这是史诗奇幻系列原本就难以避免的问题。正因如此,若非从头读起,读者很难彻底领略这部堪称该类型典范的代表作。不管从文学价值、想象力、情感冲击或超凡的世界建构的角度来看,本书都值得一读再读。”
《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这部小说不禁让人想起了T.H.怀特的《永恒之王》,结合了神话和浩荡恢弘的历史剧,以及人性私密之处。乔治·马丁邀请我们参与了一场罕见的幻想盛会,将一个细腻逼真,兼具浪漫与写实的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
《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这是一个格局壮阔,富丽堂皇的传奇故事,将栩栩如生的人物放进极具深度、描写细腻的世界背景里,与繁复精巧的的情节结合得完美无瑕。”
《文汇报》:该书的早期构想,受到英国历史尤其玫瑰战争的启发,而小说人物的原型,也多少有历史的投影以七大王国的贵胄为例 [14]。除了历史,《冰与火之歌》还聚焦人性、权谋、战争之外的奇幻世界。作品受到泰德·威廉姆斯《回忆、悲伤与荆棘》的启发。而关于超验的段落,如何处理魔法元素,是写作奇幻故事最棘手的地方。为此,马丁反复咀嚼托尔金的作品,并谨慎地处理魔法与故事的关系。没有上述书籍牵系的历史、宗教、文化,《冰与火之歌》难以成就今日洋洋洒洒的面貌。若是能通晓欧洲史、英国中世纪史的来龙去脉,理解维斯特洛和布拉佛斯也就更为深刻